少数民族服装的面料和色彩
一、面料的选择
少数民族服装的面料选择受地域、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南方民族的服装面料以绢、纱、丝绸和棉布为主,这些面料透气性强,易于散热。而西北方的民族服装面料则以毛料、皮革为主,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御寒功效。在古代的农耕时代,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种植棉花、桑麻,因此有丰富的棉麻产品以及桑蚕形成的丝织品,为服装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北方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种植类的纤维材料偏少,更多取材于动物皮毛,利用皮毛来御寒。
二、色彩的选择
少数民族服装的色彩选择富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象征作用。色彩不仅仅是装饰性的元素,更是表达民族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有力工具。各民族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色彩的功能,使服装色彩具备了各自的个性。例如,云南峨山、新平、石屏县的彝族“聂苏”支系的花腰妇女衣裤,喜用对比强烈的两种以上色布拼接而成,全身以红色为主,红黑相间,杂以绿、蓝、白等色,鲜艳悦目,美不胜收。这些服饰色彩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三、色彩的象征意义
少数民族服饰色彩的象征功能随着历史的演化而演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服饰色彩从动物本能或图腾、宗教以及记史释俗的历史重负下解脱出来,成为人们美化生活、展示民族心理特征的衬饰。例如,《易经》中说黄帝等制定了冠服制度:“盖取之乾坤”,所谓乾即指天,坤即指地,天在未明时为玄色,故上衣象征天而用玄色;地为黄色,故下裳象征地而用黄色。这种对天地的崇拜而产生在服色上的对应,对后来各代服色的选用影响很大。
四、色彩的心理作用
色彩在少数民族服饰中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具有心理作用。例如,黑色、深色具有收缩感,而白色、浅色具有膨胀感;当人们看到红、橙、黄色时,常会联想到具有同样颜色的太阳、火光等而产生暖热感,而青、蓝、紫等色彩往往使人联想到海水、夜空而生发冷感。
五、服饰色彩的审美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渊源于动物本能的社会成员的审美需要被召唤而凸现出来,色彩审美规律开始发挥作用。这种基于审美需要而自觉调整服饰色彩的现象,在民族服饰中是很常见的。他们为了在自己的服装上增加一些色彩,增添几分美,遵循一定的色彩表现规律和法则,创造出服饰色彩这种“有意味的形式”。
总的来说,少数民族服装的面料和色彩的选择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