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国际保护经验
1.中国民族服饰的国际化探索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各具特色与魅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服装市场充满了各种的西方时尚文化和国外潮流视觉元素,而传统的中国民族服饰,如唐装、汉服与民族风情饰品却成了配角。国内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品牌以服装产品为载体传达本土民俗服装文化和民族视觉符号。然而,这些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占有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比起那些在中国市场上有很高占有率的国外品牌来说,从品牌理念、品牌经营到产品设计都有很多不足之处。根源是品牌经营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民族服饰元素不够重视,加之对市场的理解和迎合程度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往往不具备国际市场普遍认可的条件。
服装品牌要顺应时代发展和迎合市场的需求,需具备一个国际化品牌传播和运营的基本要素,把中国服饰文化理念植根于优秀品牌运作能力之中为中国民族服装市场开辟出繁荣的局面。具体的实践中,可以通过文献互助平台发起求助,成功后即可免费获取论文全文。
2.非遗研学之旅中的民族服饰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研学旅行可以帮助非遗开拓了其传习人群体规模,并专设手工技艺体验区,让人们前来学习探讨的人们亲自体验传统手工技艺,传播民族文化知识,展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这样的平台让“人”和“物”有了生命力,让人们接触更真实的非遗生态环境、更丰富的实物资料和更专业的活动场地,从而对非遗文化有更深刻、直观、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非遗文化研学探讨中,可以通过制定“非遗”产业化发展规划,对需要进行市场化开发的项目,比如民族服饰文化,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实现产业聚集化发展谋求。避免分散、零散、封闭式布局以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由于文化产业涉及创作、制作、生产、营销等一系列经营环节,其运作需要一个从作品创作到市场销售的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因此,需要对这个项目进行各环节的资源要素的集聚和整合。
3.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及其资源保护
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然而,在现代化发展的狂潮中,我国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却正面僮拧懊顶之灾。我们忧心如焚地耳闻目睹着大量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频频告急:无数珍稀罕见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的历史及制作技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难以记数的堪称文物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流失海外;极具研究价值的各民族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和记住它们,就悄然远离我们而去。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立法性保护放在保护工作的首要位置,结合研究、开发、传习、馆藏等等一系列举措,适当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等手段,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针对我国少数民族服装服饰文化的健全的保护措旋,使千百年来沉积的文化得以巩固、传承与发展。
4.瑶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瑶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以通过建立瑶族服饰文化保护机制、培养瑶族服饰文化传承人、充分利用节庆活动与服装展演、发挥导游信息传输和中介功能等方式来进行。在节庆活动中,人们都会穿上最漂亮的民族服饰展示自己,因此要充分利用节庆活动来展示各民族的服饰特色。此外,还可以进行展馆陈列式的开发,以及尝试进行企业化运作等模式。
综上所述,保护民族服饰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品牌化、产业化、立法保护等手段,同时也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技术,如非遗研学旅行、节庆活动等,来加强对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