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服装产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tamoadmin 赛事报道 2024-04-27 27 0

20年代服装产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一、对女性审美观念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女装设计风格受机器美学理论影响显著,这种理论追求简约、明快,强调机能性和现代感的艺术样式。女装的形态开始向男装靠拢,呈现出简洁的几何造型。例如,玛德莱奴·威奥耐夫人创造了“斜裁”技术,使得女装版型以几何形为主,穿着之后动感较强。这种设计风格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强调直线造型,女性的***因此被有意压平,纤腰被放松,腰线的位置逐渐下移到臀围线附近,丰满的臀部被束紧,裙子越来越短,整个服装的外形呈一个长“管子状”(Tubular

style)。

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服装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为很多人提供就业机会。从原材料采购、设计制作、生产加工到销售配送,整个产业链涵盖了众多环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因此,服装产业的发展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例如,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研究显示,中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的变化大致经历了经济恢复与限制购买、政治挂帅与朴素衣着和改革开放与多样化选择三个阶段。这些变化既反映了中国经济落后的昨天,也见证了中国经济富强的今天。

三、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服饰是社会政治的反映。例如,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研究显示,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它们与当时追求进步、保持革命***的社会政治思潮有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服装消费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例如,60年代机织布普及,土布被淘汰,70年代人造棉、的确凉、化纤布普及,80年代毛呢料开始增多,解放前没有的内衣普遍穿用。内衣分线衣、毛衣、绒衣、衬衫等。毛呢料服和羽绒服也逐渐增多。

四、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20年代服装产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服装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研究显示,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是服装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服装消费需求是服装生产技术进步的动因:市场化规范服装消费水平:政策导向为服装消费提供条件;消费观念是影响服装消费的内在因素。此外,中国服饰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一直间接或直接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支配,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推动着服饰的改变。例如,社会性别、社会分层、消费文化等因素都对服饰的发展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