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分别来看这几个国家在1546年时的政治状况。
1546年的俄国正处在伊凡四世(1530-1584年)的统治下。伊凡四世于1533年继位,他的统治长达50年、他本人在1547年时成为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这时距他成为沙皇还有一年时间,俄国的大规模对外扩张也并未开始。
1546年的奥地利正处在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1500-1558年)的统治下。出身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统治着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尼德兰、神圣罗马帝国在内的广大欧陆领地,此外还有面积广大的美洲殖民地,查理五世也成为查理大帝(742-814年)和拿破仑一世(1769-1821年)之间拥有最广阔欧洲领土的统治者,是无可置疑的欧洲霸主。1546年时,查理五世正与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奥斯曼统治者苏莱曼大帝在欧洲和地中海地区持续作战。
1546年的奥斯曼帝国正处在苏莱曼大帝(1494-1566年)的统治下。苏莱曼大帝被尊称为“立法者”,他所统治的时期也是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时代。苏莱曼大帝率领奥斯曼军队征服了***教重镇贝尔格莱德、罗得岛和匈牙利的大部分领土,并一度攻到维也纳城下。此外,苏莱曼在与波斯沙法维王朝的战争中也屡屡获胜、并将北非大部地区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1546年时,苏莱曼与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同盟已经结束、正准备对沙法维王朝发起第二场战争。
1546年的波兰王国正处在齐格蒙特一世(1467-1548年)的统治下。齐格蒙特一世使条顿骑士团向波兰臣服、并将普鲁士赐予骑士团大团长阿尔布雷希特。此外,他还使农奴制合法化、鼓励文艺创作,推动了波兰文艺复兴的发展。但在他统治期间,波兰曾一度失去对中欧的霸权。
如果喜欢骑兵,是波兰。 火枪和步兵首推瑞典。
射手:哥萨克酋长护卫应该是最好的吧,其次瑞典护卫,瑞典火***,波兰日耳曼火***(护甲高点),其他的都不用了,火枪要发挥出优势,要有一定的规模,你五六个火枪没用的。
步兵:攻城战的时候瑞典剑士挺好用的(不过还是骑兵攻城最好用),野战也不错,他的小弟就是苏格兰剑士了(类似瑞典骑兵和日耳曼骑兵的关系),长枪类的,波兰日耳曼长枪步兵不错,接着是日耳曼长枪步兵,瑞典长枪步兵(长枪兵对付骑兵很有用)。
下图为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中的几场重要战役,图中的五场战役自上而下依次是:纳尔瓦之役、迪纳会战、波尔塔瓦会战、甘古特会战、加德布施会战。
简单来说,瑞典在大北方战争中之所以选择主攻波兰、在对俄国的战线上保持守势,主要是基于后勤因素和双方实力对比做出的必然决策。
从上面的战争形势图中,我们不难看到,位于瑞典与俄国交界处的利沃尼亚和英格利亚地区都是纬度较高的苦寒之地、开发程度较低,其湿地和沼泽地形对行军十分不利,也不利于瑞典军队运送补给。考虑到18世纪初欧洲军队的后勤条件,无论是瑞典还是俄国都不会选择这一难以行进的地区作为进攻的主要方向。在对双方展开军事行动都较为不利的情况下,瑞典未在此地布置重兵是可以理解的。
从交战各方的实力对比来看,瑞典国王查理十二选择主攻波兰和萨克森,无疑也比主攻俄国更为合适。大北方战争时期,波兰和萨克森的统治者“强力王”奥古斯特二世是一位名气胜于实力的君主,他的军事才能并不突出、在对阵以善于用兵著称的查理十二时处于明显下风。战争的进程也证明了这点:开战仅仅两年,瑞典就攻克了波兰首都华沙,查理十二也在1704年迫使波兰贵族会议废黜了奥古斯特二世;1706年,瑞典军又攻进萨克森、迫使奥古斯特无条件投降并放弃波兰王位。另外,波兰绝大部分地区是平原、几乎无险可守,有利于军队的调动和展开,地理环境无疑比瑞俄交界的苦寒之地更为优越,更适于军队作战,较容易达成查理十二“速战速决”的战略目标。若能击败作为俄罗斯重要盟友的波兰,将能明显削弱“北方同盟”的力量,并打开向俄罗斯进军的通道。相较于地形平坦、较为开放的波兰来说,攻占俄罗斯并非易事:俄罗斯领土面积较为广大、有明显的战略纵深优势,其统治者彼得大帝也是一位富有政治军事才能的君主,在他统治期间俄国正处于上升期,注定不是一个能够速胜的对手。考虑到瑞典的体量,若与俄罗斯的战争陷入拉锯将对它极为不利。另外,查理十二若主攻俄罗斯、而弃波兰和萨克森于不顾的话,将陷入腹背受敌、多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英国 200000、葡萄牙 10000、法国 300000、比利时 10000、德国 40000、匈牙利 7000
梵蒂冈 150、希腊 110、挪威 2000、芬兰 1000、波兰 80、保加利亚 25、马耳他 15、爱尔兰
100、西班牙 10000、卢森堡 6500、荷兰 60000、奥地利 20000、瑞士 13286、意大利 23000、
丹麦 5000、瑞典 4000、前苏联 68000、罗马尼亚 35、捷克斯洛伐克 16、冰岛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