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在外国不但有做官的,还有做皇帝的!
一、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他是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纣王之叔,官至太师,封于箕。在商周大战其间,箕子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因为朝鲜是箕子所建,故名“箕子朝鲜”。箕子在朝鲜称雄一方,是朝鲜王朝之祖。
二、徐福。战国时期齐国人,秦朝著名方士,道曾担任秦始皇的御医。秦始皇时期,徐福率领三千童男女自山东沿海东渡,传说到了日本,并在日本建立了政权。台湾学者彭双松于1975年到1981年间,先后八次赴日本实地考察,1982年六月发表了《徐福即神武***考》一文,称徐福就是日本开国第一代神武***。1982年4月29日,日本九州岛佐贺县在日本***诞生日举行了隆重的徐福大祭,祭歌中唱道:“两千余年悠久的历史啊,欢欣庆祝神社的祭典,奉到秦皇的命令,率领童男和童女,徐福一行在明海的寺井湾登陆,劈开茂密的芦苇向前迈进”。日本祭拜徐福,至今未断。
三、赵佗(前240年—前137年)。南越武帝,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人,秦朝南海龙川令,南越国创建者。他原为秦朝将领,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至建元四年(前137年)在位。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夏,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成为汉朝一个藩属国。吕后七年(前181年)秋,吕后临朝,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发兵攻打长沙国,并在攻占长沙国的边境数县后撤回。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赵佗去世,享年约一百余岁。赵佗死后,其后代续任了4代南越王至前111年。南越疆域广阔,包括今越南大部。
四、黄森屏(1339-1408年)。初名元寿,字昌年,号熙春。福建泉郡市曹巷人,元末明初从军,文莱国创始人之一。明洪武八年时,黄森屏初任鹤庆守备,后朱元璋派黄森屏重兵驻守腾冲,并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因黄森屏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后升为云南永昌腾冲卫总兵。率领整个家族及邻居数千人经西南部缅甸避乱航海南渡抵达婆罗洲。他们在东加里曼丹的一条大河河口登陆,随后建立政权,并称雄一方。黄森屏是文莱国始祖之一,被祭拜至今。
箕子是商王朝末代帝王商纣王的叔父,也是当时朝中的反对派,因为擅长装疯卖傻,没有遭商纣王毒手,而是被关了起来。
周武王革命成功后,箕子老兄的精神性疾病突然间好了,因为对周人的政策也比较积极响应,周人释放了他,正常给了他一块封地。
据说,箕子先生出来后,就带着他所属的那部分商人***了。
他去的地方,有人说是美洲,也有人说没走得很远,就只是跨过了鸭绿江,去了朝鲜,说这话的,是汉朝人,史书上白纸黑字显眼的记载着“周人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
不管怎么样,箕子去的地方应该不是很远,因为史书上还记载着,每过几年后,箕子便会带着自己的代表团来到周王朝的都城镐京(周文王迁都在丰,后周武王迁都到镐京),向当朝地道天子述职并进贡物品。
甲必单:
华人甲必丹(马来语:Kapitan Cina)或简称为甲必丹,是葡萄牙及荷兰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殖民地所推行的侨领制度,即是任命前来经商、谋生或定居的华侨领袖为侨民的首领,以协助殖民政府处理侨民事务,“甲必丹”即是荷兰语“kapitein”的音译,本意为“首领”(与英语“captain”同源)。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六月三十日》:“ 荷 择其贤能者为马腰甲必丹等官,专理 华 人事务,而审断权仍操自 荷 人。”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五章:“内地还有甲必丹,收赋治狱荣巍巍, 满 奴作了作洋奴,奴性相传入脑胚。” 龚翼星 《光复军志·党会》:“ 榜甲 全岛八港,港一甲必丹,皆 华 人为之,以领 华 民。”
甲必丹(Capitan)既葡萄牙语上尉、船长的意思,在1511年葡萄牙征服马六甲之后,开始管理当地的华人社区,由于语言、习俗不熟,决定依靠代理人进行统治。当时包括马六甲在内的东南亚各港口城市已经有了许多华人商人社区,以广东、福建两省人居多,他们多来往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从事商业贸易为主。葡萄牙人让华人中富有名望、财力的大商人们推选出一位首领,既甲必丹,由此人来代替殖民当局管理华人社区的各种事务,进行行政管理,处理司法事务和日常***,维护治安,帮助葡萄牙殖民政府征收各种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