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与地形的作用下,中国从东北到西南,生成了一个界面,由一条著名的分界线“黑河—腾冲线”生成,又称:“胡焕庸线”,它也被视作中国的“贫富分界线”。东部区域43%的国土面积,养育了94%的人口,而剩下的6%的人,在西部57%的土地上生活。东部富足,西部贫弱。东部经济发达,西部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也一样是东部沿海的发展领先,西部的劳动力和人才大量流向东部,东西差距即沿海和内陆的差距愈加明显。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区域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力价格不断提升,西部地区的红利在逐渐释放、显现。尤其在2017年,形势发生了逆转。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这个重要指标上,东北地区的人均数量被西部历史性地超过,东北地区对于民间资本的吸引力已经不如西部,这既有东北衰落的原因,也是西部地区发展势头看好的一个表现。
尤其是西部的代表性城市重庆,其在2016年的经济增长率10.7%,高居全国所有省市第一位,2017年上半年依然保持10.5%的惊人增速,仍是全国第一。今年重庆经济总量预计会跃居全国第五,仅次于四大一线城市。
就连世界上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也是在重庆,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广东。现在,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是重庆制造,重庆还是全世界仅次于珠三角的第二大手机制造基地。
未来经济是否向内陆发展取决于经济转型的结果。在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以出口,制造业经济为主。所以港口的价值得以启现,货运成本及物流条件成了先天优势。造就了沿海的经济腾飞和发展,沿江,沿河区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提高产业价值,从产业低端向高端转移。更多的服务业会取代原有的制造业,经济对港口的依赖会比以前减少。从而变成追求人才和市场!这就是内陆城市发展的机会和春天。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并不是说沿海就会没落,而是各自分担角色会有所差别,内陆城市会有更多机会与沿海港口城市竟争。
三十年后的内陆城市,如武汉,重庆,成都,西安将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所以,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只要国家有导向型政策,内陆城市发展一定可以比肩沿海。以后中国遍地是黄金,又何须远走他乡去掏金呢?
内陆经济发展超过沿海地区不是没可能!关键是内陆要抓准抓好抓住自己的发展优势和机会!本人认为现在中央重视内陆地区发展,沿海地区各方面都已出现饱和趋势,只能求新求变!内陆在这个大好机会下不迎头赶上,更待何时?!嗯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一个不落下,任务很繁重,但前途是光明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是不全面的,通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东部沿海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交通,资源以及体质政策带来整体快速发展,应该说牺牲了一些城市而去发展另外一些城市,当然随着东部沿海城市的进一步的发展,城市发展慢慢趋于饱和,前景相对于其他内陆城市在土地,劳动力,财税政策等等优势也已经慢慢不具优势,而中西部在改革开放的红利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当然这也和一定的体质政策或者地理位置或者交通,资源等等一些其他的原因有关,当然现在随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战略向中西部内陆倾斜,中西部地区享有绝对的优势,未来中西部地区会承接大量东部沿海城市产业转移,相信未来一段时间里中西部经济一定会迅速崛起腾飞!!!
目前中国经济大体处于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形式,属于发展十分不均衡的态势,当然这也与地理位置有关,东南方自古以来都是经济重镇。但是如果开战,东南方也势必成为敌方首先攻击的目标,而且一但东南方被毁,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来讲就不是倒退几十年的事儿了。而且伴随两极冰川融化,临海城市也是首先遭殃的地方,因此出于这样的原因,中国势必会讲经济中心向内陆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开启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国家已经进行了数年的西部大开发,成果也是显著的,如重庆西安等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但还是不够……
能不能保持常年有雪最主要的因素是气温,气温的高低是由空气中所含的热量来决定的,其主要来源于地球表面。而地球表面的热量则主要来自于太阳的辐射,太阳的辐射到达地球后,其中的大部分热量都会被地球表面吸收。地球表面吸收了热量后温度就会升高,然后再通过长波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传递给空气。
空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的热量是很少的,据测算太阳直接辐射只能使空气的温度升高千分之二左右。因此,离地表越近的空气,获得地表的热量就越多,其温度相对来说就越高,反之随着海拔的增加,空气从地表获得的热量也会相应的减少,数据表明海拔每增加1000米,空气的温度就会降低大约6摄氏度。
另外,离地表越高,空气也会变得越稀薄,空气少了,单位体积的空气中蕴含的热量也就少了,这也是气温下降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比较高的山在地形上没有屏障,所以在高山的空气流动会比海拔低的地方更迅速,使得热量扩散得很快,更容易降温。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这个高度是相对的,它不是根据海平面来计算的,而是根据相对于所处地的地表而言的,例如海拔3700多米的富士山,它相对于地表高度有3000米以上,山顶和山脚的温度差了将近20度。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就是4000米,在青藏高原一座海拔5000米的山峰与地表也只差了1000米,其山顶与山脚的温差也就只有几度。
是这样的,首先阐释下雪线的概念,其指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通俗点说是一座山常年积雪的下界。雪线的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气温和地形条件,从山谷到山顶,温度逐步递减。雪线上的年降雪量>年消融量,故降雪逐年累积,山顶常年积雪。
高原上的山为什么常年有雪?
首先,小编提一下质疑,不论平地上的山峰,还是高原上的山峰,只要超过雪线的位置,就会有冰雪,毋庸置疑。在高原上,即使海拔高度超不过雪线的分界点,山峰上也不会有冰雪的。
世界上高原,上峰众多。比如我国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海拔超过7350米,的山峰有110多座,不用多想,每个上峰上肯定会有积雪。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地处热带,平均海拔300-1500米之间。劳伦琴低高原位于北美洲大陆东北部,五大湖-圣劳伦斯河以北,将近500万平方公里左右,海拔200-450米,试想位于劳伦琴低高原上的山脉,如果达不到当地雪线分界点,上山会有冰雪吗?答案是肯定不会有。
山峰顶上有没有冰雪覆盖,是要有条件的。地理上讲在对流层,距离地面10到12公里的高度,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这是有根据的。不管纬度高低 ,这是因为山愈高,空气愈稀薄,太阳照射来的热量容易散失,到了一定高度,气温就会降到摄氏0 度以下,冰雪终年不化,处于这个高度的界线,叫做雪线。愈是靠近两极,雪线的位置愈低,因为当地的气温本来就比较冷;而在低纬度的热带,雪线的位置就高许多,在山顶上堆满冰雪以后,阳光照射到这里,由于冰雪表面反射阳光的作用强,一般能够反射50%以上的光热,大部分的热量反射掉了,使这里气温降低 ,冰雪不易融化。所以在那些高度超过雪线的山顶上,终年积雪,有永久性冰川覆盖。像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美洲巨人”阿空加瓜山;大洋洲的查亚峰;北美洲阿拉斯加山脉的麦金利山;欧洲高加索山脉的厄尔布鲁士山;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等,这些山脉都是常年山顶积雪,随纬度的升高,雪线垂直下降。比如珠穆朗玛峰的雪线,北坡大约6000米左右,南坡约为5500米。而厄尔普鲁士山的雪线,北坡在海拔3200米,南坡则在3500米。更有甚者,北美洲的麦金利山雪线,海拔仅1830米。但这些山峰不一定都在高原之上,有的也在平原,但是山顶也是常年积雪。因此,上峰有无冰雪覆盖,一是看温度,二是气候,三是看纬度,四是看山峰高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明白了吗?有何意见或建议请提出,谢谢。
高原上的山为什么常年有雪?
这个问题真的问得好,曾经记得小时候上地理课,就被这部分内容深深吸引,而随着这些年我这个自驾游地理控多次深入青藏高原覆地自驾行,面对众多的高山冰川,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
我们见到高原山上的不是雪,是冰川。
我们自驾车到过青藏高原的都大概知道,高原上四季并不分明,我个人认为在青藏高原上基本只有冷暖两季,而所谓的暖季时间极短 ,在极高的海拔地区即使在夏季气温也极低,常年平均气温在0度左右。去年(18年)八月份,本人自驾车在阿里翻越阿依拉日居山垭口(近5200米海拔)时就遇到雨夹雪的天气。因此,极低温度是常年积雪的条件之一。而能在常年保持低温的另一个条件是高海拔,我们在读地理课的时候,就了解到一个基本常识: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度。以青藏高原为例,处于中低纬度,青藏高原的雪线应该在5500米海拔左右。因此我们无论什么季节到青藏高原,都会见到山上有雪,但其实那是雪经过漫长时间积累发育而成的冰川。
这就由此引申出一个问题:冰川的形成。(下图为小编去年八月份登上日弄巴冰舌图所处海拔5300米)
高原冰川的形成
冰川分为两大类:大陆冰盖(分布南北极、格陵兰岛);山岳冰川。这里主要阐述山岳冰川,因为对于很多小伙伴来说,山岳冰川是相对容易接触到的,头条里很多***自驾游的朋友相信都体验过了。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岳冰川分布区,受大气环流及印度洋,西太平洋气流影响,每年六七八月,青藏高原上降雨、雪相当充沛,这为高海拔山脉冰川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降水成冰及降雪经漫长的岁月积聚重力压缩,在这些高海拔的地区大量存在,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流动,切削山体,所以我们见到很多的雪山都是峭壁危崖非常壮观的,冰川侵蚀又造成山峰间形成冰蚀谷,谷下成冰碛湖。(下图40冰川)
说到这里,冰川学家曾有一个争议:就是认为青藏高原上曾经是象南极洲一样是覆盖冰帽,据说证据之一就是位于双湖县的普若岗日冰川。但学术界普遍不认可这结论。而普若岗日冰川是冰盖型冰川,除南北极外大陆最大的冰原区。下图亲临算普若岗日冰川
冰川是埋藏青藏高原气候地质演变DNA的载体
2018年八月,小编自驾车到达位于然乌与察隅界山的日弄巴冰川探险(见本人之前头条视频),在攀登该冰川时发现,有关部门设置了不少的监测仪器在冰川上,而据查阅相关资料显示,中科院曾在此冰川上采集巨型冰体内的“冰芯”信息(古空气、冰亏层分布等)用以科学研究,分析相关地区的气候、地质演变过程。所以小编斗胆说冰川是地质气候DNA的载体。(下图日弄巴冰川。由于溶化冰亏层下露出幽蓝的冰体)
总结
问题答到这里,我不知道对提问者是否有作用,但这些阐述是小编这些年来多次自驾车进青藏高原对冰川的认识看法,至于正确与否,还敬请各位大神多多发表意见,小编将不胜感激。@远影观世界 @Jeep中国站 @中国国家地理 @元宝爸爸爱旅行 @开着吉普去探险 @辛花路放4455 @地理纵横 @地理大叔 @老老王谈摄影 @君度2025 @超哥爱旅行 @zhouhh绿洲